健康从“心”做起发表时间:2013-10-22 12:14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重视教育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占重要地位。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将会受到限制,而要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关键在教育,只有通过心理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完人。 一、关心,唤醒孩子心中的“巨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 自尊是伴随着人的成功与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人的活动效率,缺乏自尊心会使人产生自卑心理,自轻自贱,妄自菲薄,甚至自暴自弃;缺乏自尊心的儿童在与人交往时常常发生困难,有孤独感;荣誉、成就、地位等社会要求,水平降低,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决心,变得意志消沉,遇到挫折有可能就此沦丧。 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对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将导致他的自信,使他意识到自己在这个茫茫人世间是有价值的理应得到普遍的尊重和合理的满足。自尊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心理学家库利认为:自尊是一种社会建构。他强调来自他人的积极的关注形式,如赞赏、尊敬等是决定自尊的关键因素。教育者应当在承认每个学生存在价值的前提下,通过尊重、关心、激励,唤醒受教育者“心中的巨人”。 吴奇霖是我班的一位特殊的学生,该生由于舌根有疾患,与人交流有困难,因此他也由此将自己封闭了起来,不与人交往。使得他经常处在“冷”的环境和氛围之中,自感不如别人,活泼向上的心理失去了平衡,心态变得消极了、低沉了,对课堂学习和学校生活缺乏热情和兴趣。因此,在亲人和老师及小朋友的眼中,他也就变成了一个“笨”孩子,他自己也认为:我是一个“笨蛋”,我什么也学不会。 像吴奇霖这样的所谓“差生”由于多次失败屡遭挫折,往往自感处处矮人一截,低人一头,久而久之就缺乏自信心,缺乏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甚至由于极度的自卑而精神萎靡,听不进课,回答不出提问,成了名副其实的“笨”学生。而教师、家长的“失望”情绪又进一步强化其自卑心理。日复一日,他开始自认为是“失败者”,“天生不是读书的料”,因此完全放弃了对所处境遇的抗争,把自己紧紧地拴在错误和失败这根绳索上。了解到这一切后,我首先想方设法在班上在同学们面前改变他的形象,课上总是留一些简单易答的问题给他,使他能顺利的回答出来,接着要求同学们不笑话他说话的含糊不清,一段时间以后,吴奇霖越学越有兴趣,逐渐“聪明”起来了,期末考试各科成绩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跟上了全班同学的学习步伐。 二、爱心,拉近师生之间的“心距”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那种传统的指令性、专断性的师生关系将越来越难维持。教育本就应该是充满感情的事业、充满学的事业,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对来自外界的一切影响,都要以自身的感受状态,尤其是自己的满意或不满意,肯定或否定的情绪状态作为选择的**反应,也就是说,情感对人的行动具有很大的驱动性,人的行为是受情绪引发、调动的,良好的情绪是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调节器,它使人保持**的精神状态,以旺盛的体力、精力去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并能使人正确地判断是非,认清并把握事物,有效地改善人际关系,促使人们走上成才之路。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能否做到以真情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乐意接受你的教育,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下一篇克服“厌学心理”的良策
|